【鱷魚法則】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2月 26, 2023 鱷魚法則: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,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,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。你愈掙扎,就被咬住得越多。所以,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,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。 譬如在股市中,鱷魚法則就是: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,必須立即停損,不得有任何延誤,不得存有任何僥幸。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
【鯰魚效應】 2月 26, 2023 以前,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。後有人發現,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,情況卻有所改觀,成活率會大大提高。這是何故呢?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,就會“性情急躁”,四處亂游,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,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;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“異已分子”,自然也很緊張,加速游動。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,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。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,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,“一團和氣”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,這時候“鯰魚效應”將起到很好的“醫療”作用。 一個組織中,如果始終有一位“鯰魚式”的人物,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,提高工作業績。 “鯰魚效應”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。它表現在兩方面, 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血,把那些富有朝氣、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,給那些固步自封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,才能喚起“沙丁魚”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。 二是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設備、新管理觀念,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,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。 關於鯰魚效應的應用,目前已有鯰魚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、在領導活動中的應用,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、能人的啟用、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。但筆者認為鯰魚效應的分析和應用遠不止這些。思考問題的視角不同,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同。 首先,如果鯰魚本體代表領導者。 領導者即影響他人完成任務的個體或者集體,在死氣沉沉的沙丁魚箱內,沙丁魚就象徵著一批同質性極強的群體,他們技能水平相似,缺乏創新和主動性,人浮於事,效率低下,整個機構是一種臃腫不堪的狀態,而鯰魚領導者的到來(或者內部沙丁魚進化成鯰魚),新官上任三把火,整頓紀律,規範制度,改造流程,合理配置崗位和人、財、物,逐漸組織的經營有了起色,成本減下來了,臃腫的機構簡化了,無能的沙丁魚被吃了、趕走了,有能耐的沙丁魚得到了正面的激勵,這樣整個機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,在鯰魚領導者的帶領下,整個組織的活力都被調動起來,從而使集體的力量更加強大,占領市場、保有市場才有了堅實的基礎。 從這個角度看,鯰魚領導者應該具備如下特質: 1-辦事果斷、雷厲風行:迅速發現組織停滯不前的病癥所在,並能夠快刀斬亂麻,迅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。 2-說話算話、強勢作風:科學地決策,並能夠監督決策的執行,及... 閱讀更多
林語 7月 09, 2008 隨想文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中,微風正在柔和地吹著。在小路的兩旁,滿是高大的樹木及翠綠的竹子。間中會有一兩個遊人路經小徑,為寧靜的小路帶來了一點喧嘩。 「走吧,前面的風景應該不錯。」一把男聲在小路上說著 「哦。」隨後卻是和應著一聲女聲。 「等等。」女的向前叫著,「你迴避一下吧。」 「哦。」那個男的低著頭,走到女的後方,因為那位小姐正在拍照,不想那位男士阻礙風景。 「好了,可以繼續走了。」於是腳步聲又一次遠離了那遍小樹林了。 「呵呵,你們看。」一棵老樹向旁邊的榕樹說,「那個男的像導遊多一些。」 「不,我看他只是跟班而已。」站在高一些的樺樹嘻笑地回應。 「他好像以前的奴才啊,為主子服務。」一棵台灣相思樹一邊迎風搖曳著樹幹, 一邊落下那些幼小的樹葉。 「我想不會吧,那個女的只是嘻笑的口吻,沒什麼的。」楓樹用他高大的身軀,遠遠地望向那對男女,試圖找出一些證據來証明他的說話。 「不過」一位擁有紅色小毛冠的馬尾草小姐,用柔和的聲音說著,「那個男的為何只會走在女的前面,而不是一起並肩而走?真是沒趣的男人。」 「不,我想不會是這樣的。」一把膽小的聲音由小路的另一旁響起來,「他應該認為自己配不起她而已。」 「我勸竹子先生不要多說話好了,免得旁邊的同伴不喜歡你。」幾棵在山邊的蘆葦和應起來,像是在等待即將來臨的好戲一般。 「我只是想說出我的感受,難道不好嗎。」於是竹子先生望向自己身邊的同伴,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及和應。可惜,竹子們卻是保持一貫的沉默,只有頑皮的風兒在竹先生的頭上跑來跑去。 「我是明白的。」竹先生似乎仍想說些什麼,「我不像你們一般,擁有榕樹的寬闊臂膀,楓樹的高大身軀,白千層的葉香,更沒有馬尾草小姐的美麗及蘆葦們的動感。我只是眾多同伴中的一枝竹枝,但都希望令自己在意的人所注意的,難道不可以嗎?」 「哈哈!」一棵白樺樹搖動了他的身體,笑嘻嘻地回應著竹子,「你瘋了嗎?你只是一枝平凡的竹子,外貌毫不出眾,竟然想吸引別人的注意?!你會不會太天真呢。」 「算了吧,他只是想瘋了,不用理他。」 「馬尾草小姐,小心你身旁的竹子先生啊,說不定他會喜歡你,哈哈。」 「好了,別再嘲笑他吧,要是他看不開而自尋短見,那麼就麻煩了,呵呵。」 「他會嗎?我想不會吧。他不會有這樣的膽識的。」 「哈哈」,「呵呵」 在微風中,眾樹們發出「沙沙」的笑聲,而竹先生身旁的同伴,卻依舊保持沉默,並沒有為這位同伴帶來任何的... 閱讀更多
【習得性無助實驗】 2月 26, 2023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,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。簡單地說,很多實驗表明,經過訓練,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。但是,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(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)且不可控制的電擊(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),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,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。而且,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,如感到沮喪和壓抑,主動性降低等等。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,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。也就是說,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。在每次實驗中,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,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,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。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,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。因此,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,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,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。 閱讀更多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