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2021 起發佈的文章

油麻地歷史

  油麻地 在明代,“鶴佬”村民已在油麻地的村落定居。   早期,油麻地又名“麻球”,在當時官方的文件中,油麻地和相鄰的馬地經常同時出現,因此估計馬地可能是油麻地區的一條小村落。   一八六一 1861 年,英國正式接管九龍半島及昂船洲後,將尖沙咀的居民遷徙至油麻地天后廟一帶。天后廟約在 1820 年建成,後來在 1870 年重建。當時,天后廟是由“油麻地圖街三年值理”所管理。當局並在廟前開闢俗稱為“榕樹頭”的廣場,並在旁邊的街市街上興建一座街市,又在另一端開闢一條公眾四方街 (1980 年代改名為眾坊街 ) 。此外,天后廟前還開闢了一條廟街 ( 又名廟前街 ) 。 1860 年代末,當局在廣場前興建一所差館 ( 警署 ) ,並在旁邊闢建一條大道 - 差館街 (1909 年,易名為上海街 ) 。 1922 年,差館遷往廣東道與眾坊街交界,原來的建築物在 1924 年改作為九龍法庭及裁判署。   一八六七 1867 年,港府實施賭博合法化後,一間領牌的賭館便在油麻地開辦。自 1871 年,賭博合法化條例取消後,該賭館被迫關閉,但在 1873 年卻私自復開,當局視若無睹,引致大量港島居民乘渡輪前往這全港九唯一的賭館。當時的油麻地渡輪碼頭位於眾坊街。   一八七O 1870 年代,油麻地有一間白油 ( 豉油 ) 廠,位置可能在現屬旺角的鼓油街,港督軒尼詩亦曾前往參觀。該廠出產各類醬油,其中生產的茄醬供應予一間英國名牌公司,茄醬運往英國包裝後,行銷世界各地。   一八七九 1879 年,娼妓再度合法化,不少妓寨連同配套的茶樓酒館在油麻地開設。 1884 年,憲報曾刊載在油麻地差館街開設了多間無牌妓寨。到了 1910 年代,妓寨集中在白加士街 ( 以曾任英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姓氏命名 ) 、廟街與吳松街一帶,形成與塘西風月互相輝映的“蔴埭花園”。   一八八五 1885 年,政府在差館街 ( 上海街 ) 前進行填海,新海旁街道為新填地街,又名填海街,海旁街,懲戒街 ( 因有不少囚犯參與填海工程 ) ,並開始將差館街延長至旺角區;差館街分為差館北街及差館南街,而差館北街又名油麻地蘇杭街。同時,當局將位於現甘肅街、彌敦道、白加士街及佐敦道之間一個沼澤海灣填平,在新填地上開闢了多條街道,包括第一街 ( 甘肅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