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西方教會的分裂和演變

東西方教會的分裂和演變

東方帝國的沒落
  猶斯丁恢復羅馬皇權之成功,不過曇花一現。自五六八年起,蘭巴人即開始侵入義大利。雖說他們沒有把義大利全部佔領,卻也佔領了北部以及中部大半。六二四年,羅馬屯戍於西班牙的最後幾處駐防軍為西哥特人所驅逐。自六一三至六二九年之間,波斯人佔領了敘利亞,巴勒斯丁和埃及,而且全小亞細亞直到博斯普魯海峽(Bosphorus)統遭他們蹂躪。在歐洲方面,則有阿乏爾(Avars)人,斯拉夫種的柯羅亞底(Croats)人和塞爾卜(Serbs)人征服了多瑙河流域一帶地方及巴爾幹大部分,把這些地方的基督教大部分消滅了,而且在六二三年與六二六年兩次進犯,侵至康士坦丁堡。當時帝國之所以未即傾覆,要完全歸功於皇帝紇拉克留(Heraclius六一零-六四二)之軍事天才,波斯軍全部為他戰敗,東部淪陷各省也全部被收復了。但在他去世之前,一種新興勢力起來了,那就是回教。回教教主雖於六三二年死於麥加(Medina),但他在世時早已計劃好了的征服各地的策略,在後來為回教主歐墨爾(Omar)及歐思茫(Othman)相繼實行出來了。大馬色於六三五年,耶路撒冷及安提阿於六三八年,亞力山太於六四一年,相繼淪陷於回教人之手。到了六五一年,波斯國運遂告『壽終正寢』。大約在七一一年時,回教勢力有如高潮洶湧,渡直布羅陀海峽(Gibraltar)而入西班牙,把西哥特王國消滅了,並且摧枯拉朽地長驅直入法國。不過到了此處,有法蘭克人在馬特勒查(Charles Martel)統帥下,於七三二年大戰回軍於都爾(Tours)與坡阿帖之間,而阻其前進。在東方,回軍於六七二至六七八年間,及七一七至七一入年間,幾番圖攻康士坦丁堡,均未得逞。至於敘利亞,埃及以及北非則長久淪於回教人之手。

  在這情形下,為挽回危局,在那些受威脅最甚的地域,自然要設法把全國教會信仰統一起來,在康士坦丁堡主教長士求(Sergius)領導下,經數年往返磋商交涉,纔由皇帝紇拉克留發動一種聯合全國神學思想的政策,其宣言之基本思想為:基督一切事工都是本乎『一個屬神而又屬人的精力』。六三三年,在埃及的亞力山太『正統派』主教長古列(Cyrus),根據這個思想,擬就一種聯合各派的信條,在調和基督一性派的意見上,顯然很有成效。但反對這種聯合運動的勢力不久就起來了。有一個巴勒斯丁的修道士名所夫羅紐(Sophronius)者起來領導這種勢力,此人以後作了耶路撒冷的主教長。士求聞之大為震驚,設法禁止人討論這類問題。他將一己意見寫信向教宗和挪留(Honorius六二五-六三八)說明。但教宗不贊成『精力』(Energy)的說法,認為不合聖經,寧願有時說基督祇有一個意志。於是在六三八年,紇拉克留發表了一篇續論(Ekthesis)此論原為士求所編;論中禁止人討論基督究有一個精力或兩個精力,但確定基督祇有一個意志。

東西方神學爭辯
  六四一年,教宗約翰四世(六四零-六四二)下諭,斥責基督祇有一個意志的教理-「基督一志說」(Monothelite)的異端。紇拉克留死於是年,繼其位者為康士坦斯二世(ConstansII六四二-六六八)。他於六四八年下了一道諭旨,稱為型詔(Typos),禁止人討論基督一志或多志問題。當時作教宗的是馬丁一世(六四九-六五五),此人野心頗大,他見有機可乘,不但可以發揚西方教會對這問題的神學見解,因為西方教會素常主張基督的每一性都是完全無缺的;而且還可以藉此伸張教宗權威於東方。他於是在六四九年召開一大會議於羅馬,宣佈基督有兩志-人志與神志-不但斥責士求以及康士坦丁堡其他主教長,而且也將續論及型詔兩文根本推翻。這自然等於推翻了羅馬皇帝。六五三年,康士坦斯派人前去逮捕教宗馬丁,解到康士坦丁堡備受嚴刑。但馬丁堅持一己信念,勇毅不屈。後被放逐於克立米亞(Crimea)而死。以後許多年,羅馬與康士坦丁堡間情勢緊張。繼康士坦斯二世為帝的為康士坦丁四世(六六八-六八五)。這時,那些發動神學糾紛的基督一性派地域,均為回教人所佔領。設法與義大利便十分要緊,於是皇帝與教宗亞迦妥(Agatho六七八-六八一)磋商和議,亞迦妥寫了一封長信,把這問題說明,好像利歐一世發行他的大卷一樣。在六八零與六八一年中,皇帝召開了一次大會議於康士坦丁堡,此即所謂第六次大公會議。這次會議宣佈基督有『兩個自然的意志,或說意欲......並不互相矛盾......但他的人意毫不違拗的,毫不厭惡的,隨從貼服祂的神意,祂的無所不能的意志』。這次會議也決議斥責士求及其他繼之而為康士坦丁堡主教長者,又斥責亞力山太主教長古列及教宗和挪留。在神學問題上,那分裂的東方教會為羅馬所制勝,這要算是第三次了。第一次在尼西亞,第二次在迦克墩,這一次在康士坦丁堡,這都是羅馬的勝利紀念。基督既然有完全的人性,祂也必需有人意,我們可說這是必然的事。基督一志說爭辯的意義涉及靈性的問題。意志或「精力」是被認為屬性,肯定基督的人志表示救主的人性有其自由。與此相對的是基督一性論或基督一志說,它著重基督存在的統一性。這問題更牽涉到基督徒生活。上帝的作為是藉著人的意志而行呢,抑或勝過人的意志?在康士坦丁堡釐定的教義是迦克墩信經邏輯的完成。關乎基督論的爭辯,單就教理方面而言,到了這一次所得的定義,要算告一段落了

  雖說第六次大會議是西方教會的勝利,然而它還有補充的一幕,又可說是西方的失敗。原來第六次大公會議也如同那『三章』大會(五五三)一樣,沒有制定懲戒規條。到了六九二年,猶斯提念二世(六八五-六九五,七零四-七一一)下令召開一次會議於康士坦丁堡,補充這類事工。這次會議稱為第二次特如蘭(Trullan)大會議,由於圓屋頂會議廳而得名,從前那次六八零與六八一年之間所開會議也在此處舉行;這次議會又稱五六會議,(Concilium Quini-Sextum),因為是完全了第五第六兩次的大公會議。到會代表全是東方教會中人,就羅馬而言,這次會議自係無效,然而東方教會認之為前六八零與六八一年間所大會議之完成。這次會議復興了許多古代法典;但在它所制定的條例中,有幾條是直接與西方教會的慣例抵觸的。根據迦克墩會議所同意的,這次會議承認『康士坦丁堡主教區應與古羅馬主教區享受同等特權』。這次議會也准許了執事和長老娶妻,且斥責羅馬禁止此種婚姻之非當。直到今日希臘教會依然准許教牧成家立室。這次會議也禁止教會仿傚羅馬的風俗,於大齋期內每逢禮拜六日禁食。又不准用西方教會所慣用的羔羊圖像為基督的象徵,改用人的圖像,以強調道成肉身的真實性。雖說所制定的這些條例其自身無關的宏旨,但在感覺與習慣上,卻很足以加深東西教會之裂痕。

圖像之爭
  到了第七世紀,東方帝國的氣勢顯然日趨沒落,不過第八世紀剛一開頭,又出了一位賢能中興之主,即愛騷利阿人利歐三世(Leo III,the Isaurian 七一七-七四零),以其軍事與政治的才能,使帝國壽命得以苟延殘喘。他既以專制為尚,所以他想以猶斯提念的方法統治教會。他發動一項潔淨教會,袪除迷信之運動,強制施行,禁止尊敬宗教圖像。反對在崇拜中用圖像(Icons)並不自利歐始,但他卻用這運動來達成他統一帝國的目的,他的目的是要成為教會之主宰。按教會已享有很多免稅權,尤以修道院為然,不納稅,不當兵,不作官。當然所謂「圖像之爭」(Iconoclastic Controvrsy)的意義比這更深入。在小亞細西一部份地方,包括利歐三世的故鄉,受東方影響而輕視物質世界,要求一個靈性化的宗教。在一些教派中如摩尼教和保羅派這種態度是基於清晰的東方二元論。在另一方面,猶太教和回教看尊敬圖像就是拜偶像。利歐的軍隊中不乏來自這種種教派之新兵,他想引他們加入教會。他也想消滅修道士的勢力,因他們是提倡尊敬圖像最力者。並且他又想得到激進的基督一性派的合作,這一派的觀點自然是反對圖像。既然神性不能受拘束,而基督的人性又只是洛各思的被動工具,且最後被它所吸收,所以耶穌基督直正的實體不能用圖像來表明。

  廢除圖像就是要逐漸著重皇帝的像。利歐這樣表示了他對統一帝國的理想。教會應該祇管抽象的事,帝國和皇帝應被視為基督教界的具體實質。而注意純潔的靈之理性及屬天的世界,把這個理性及屬天的世界作為教會的正確領域。圖像並不是一條到達智慧世界的扶梯,反而是阻礙了達到智慧世界之路。

  七二五年利歐下令教會不得在崇拜中用圖像。結果惹起宗教界的叛變。修道士與民眾均拒絕遵行這命令,一方面因為他們尊敬圖像,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主張教會自由,不受政權束縛。利歐為實施其命令,不惜動用軍隊。在多數地方這種命令行通了。但義大利相距太遠,鞭長莫及,在那裏教宗與民眾都不遵照他的命令。且在教宗貴勾利三世(七三一-七四一)領導下,於七三一年開了一次羅馬會議,將一切反對圖像的人革除教籍。為報復起見,皇帝把全部西西里以及凡他所管轄的義大利地方,都不受教宗管理。利歐的兒子稱康士坦丁五世(七四零-七七五),雖有才能,亦頗專制,用更刻烈的手腕,秉承他父親遺志,於七五四年,在康士坦丁堡召開了一次會議,廢棄圖像,實施他統治教會的威權。這次會議認為圖像『把人的心靈從崇拜崇高的上帝,降為崇拜低下物質化的受造物』。教宗於這次掙扎中,乞援於法蘭克人,以後永久與東羅馬帝國皇帝脫離關係。雖然,自康士坦丁六世(七八零-七九七)登位,因為母后愛任依(Irene)是個主張用像的人,他因受母后的驅使,變更其政策。於七八七年下詔舉行第七次大會於尼西亞,按照希臘教會計算,這次會議是最後一次會議。出席會議的有教宗代表。大會議決,所有圖像,十字架以及福音書第『均當受相當的尊敬,不消說,尊敬並非真正的崇拜,祇有神性配受崇拜。......對圖像所表尊敬,乃尊敬圖像所代表的,凡向圖像致敬的,即向它們所代表的對致敬』。在會議致皇帝的信上,說明認可圖像是有根據的,因基督是『真人』而福音書所說的是真正歷史性的事件。所以說神性並不遠離物質世界這個原理是得勝了,正如在道成肉身中,物質世界能成為達到上帝之途徑。1054年東西方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調解會議,希望在圖像敬拜,聖靈位格等神學問題上達至共識,亦希望籍此解決主教平等的問題,可惜這會議演變成互相指責的控訴大會,羅馬教宗在此下詔革除了東方教會的教藉,從此東西方分裂。

分裂後的東方教會
· 分裂使到東方教會失去西方教會活潑成長的刺激和幫助
· 禮儀和教義比較傳統,沒有什麼很大的發展
· 東方教會在第七世紀開始常常受到回教的侵略和威脅,教會發展深受影響。
· 東方教會因為十字軍的侵入君士坦丁堡而對西方教會更反感
· 俄羅斯因為西方的German Knights趁蒙古大軍侵入俄羅斯時,侵入俄羅斯北部,而大大不滿西方教會,看他們為異端。
· 1453年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,拜占庭帝國滅亡。
· 俄羅斯把握時機,自稱『第三個羅馬』,自稱為東方教會的保護著。

東方教會的神學家-大馬色人約翰
  在熱烈擁護圖像崇拜的人中,有一位大馬色的約翰(John of Damascus 七零零?-七五三?),此人乃古代東方教會後期神學家中最受人推崇者。他生於大馬色城,故稱大馬色約翰。他的父親雖在回教國中作高官,卻是個基督徒。他雖承襲了他父親的官職,但不久便辭官潛修,入了鄰近耶路撒冷的聖撒巴(St. Sabas)修道院。他的主要著述知識的泉源(“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”),是一部集東方神學之大成的偉著。這部著述極少創作,大都是由前代作家中摘集而成,可謂『述而不作』,惟所編條理清晰,符合邏輯,所以後人稱約翰為希臘教會的神學大師,十二世紀中該書且有拉丁文譯本,所以西方經院哲學也受了它的影響。他的哲學淵源亞里斯多德主義,而又深染有新柏拉圖主義色彩。對於基督論問題他取利丟恩斯立場,把迦克墩信經用區利羅的觀點去解釋。他看基督之死為向上帝所獻的祭,不是償還與魔鬼的贖價。他看聖餐全然是基督的身體和血,不是由於變質而成,乃是由於聖靈所作成的神妙變化。

  大馬色約翰集東方神學大成之後,東方神學至是已『嘆觀止矣』,直到近代是少有進展。東正教會堅守教父時期的『神聖傳統』,其思想及崇拜均受古教父之精神所左右。雖然在神學上少有進展,但宗教的活力卻表現於其他方面。在基督教神祕主義的圈子裏,東方之寂靜派(Hesychasm)代表嶄新而又具創造性的路線,而其後來最值得稱述的成就,則是形成了俄國屬靈派,對基督受苦及謙虛性有深刻的瞭解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【刺蝟法則】

【木桶理論】

尤利安 最後的遺言